中小企業的社群媒體策略-網紅團購主帶來曝光

在經營社群媒體之前,先問問企業主3個問題?
1.市場在哪裡?地區性?
2.顧客目標群是?
3.自媒體的特性與產業是否調性一致
在台灣,從流動攤位、店面、行號,任何生意的開始,最基本一定會建立Facebook及LINE官方帳號,追蹤按讚或加好友,這是成本最低的社群工具,Facebook粉絲專頁與社團,還有LINE群組、LINE社群的建立,人人都成了團購網紅,團爸團媽。
那中小企業呢?應該是為了廣告曝光、線上購物導購、課程活動宣傳等,建立的各種不同的Facebook粉絲專頁與社團,IG帳號,活用LINE社群與LINE官方帳號,才能養出一批顧客(或會員),進行再行銷,如倒金字塔形狀的行銷漏斗,再進行數據分析,調整行銷策略。
企業在社群上單打獨鬥的確是非常辛苦,轉向與網紅團爸團媽合作,開啟了憑KOL流量帶貨宣傳的時代,網紅比創意,使用直播方式與粉絲面對面,企業讓利網紅,促銷折扣碼帶動買氣,這是線上的異業結盟,而線下配合連鎖通路鋪貨上架,全面的通路布局,社群的觸角影響大街小巷的婆婆媽媽,巷子口的五金行轉型為團購取貨處,到了中秋節,中油也開始賣月餅跟咖啡了,真是複合式商店變形的大亂鬥啊!
電子商務的蓬勃,你的鄰居或是大學生,都會有蝦皮帳號線上賣產品,每個人幾乎是消費者,也是供貨者。
企業追的是創新產品、上市速度、通路規模,還有控制市場價格的能力,通路與電商系統也就開始覬覦企業的獲利,紛紛推出金流的抽成,流量的付費,還有廣告與促銷活動的收費,合理來分一杯羹。抽成抽不出身來的企業,只能紛紛逃到安全無抽成的電商系統,從基本客戶建立訂單,會員管理,慢慢地爬起來。就像在百貨公司的暫時櫃,考量擁有自己的店面,從電商通路裡退出,把企業自己的品牌電子商務網站架設起來,或是兩者並行,保留促銷的彈性。
有自有品牌產品的企業,擁有電子商務官網是勢在必行,無庸置疑。
以下是2018年4月文章原先的內容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在官方網站建立完成之後,中小企業因應趨勢及行銷策略使用網路媒體,畢竟,網路世界變化萬千,哪裡人多哪裡去,從BBS到部落格,從微網誌到社群媒體,目前台灣的社群媒體選擇,主要是以FACEBOOK為主,截至2013年相關數據顯示,台灣的FACEBOOK的人口排名為全球第19名,但若以人口比例來看,台灣則以56.7%位居全亞洲第一。台灣每月活躍用戶數達1400萬,約佔國內總人口6成,即每10人便有6人為Facebook用戶,這數據實在是驚人,除了高佔有率之外,其優勢在於1.免費。2.聚眾。3.支援多媒體。4.互動性高。5.易於傳播的特性,讓人人都可以是媒體達人,中小企業當然可以自己經營媒體行銷。
而經營社群媒體的首要策略是建立形象,我經常看到中小企業所建立的粉絲專頁,大頭照往往是個人或是與企業無相關的照片,發言及留言的身份也是個人,想想,蘋果日報的每日頭版刊頭都印著黎智英的個人照,這就犯了公私領域不分的錯誤。再來,FACEBOOK的發文頻率不宜太過頻繁,避免造成粉絲們的反感,造成資訊氾濫,建議一周不宜超過一則為主,擇重點新聞發文,與無關企業業務的內容不發文,也避免成為抒發文。
最好的做法是將社群媒體當作企業活在網路世界的最好見證,將企業的活動紀錄下來、網路活動及實體門市活動都適宜,或是創造話題,讓網友可以發表及向上參與的機會,網友的回應也要及時回答及按讚,方可縮短企業與網友(潛在消費者)的距離。